画家刘墉发现,在许多孩子的画里,他们的爸爸都是没有手的。
一开始,他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
后来,他才渐渐了解到,那是因为在孩子的记忆中,爸爸就像是一团模糊的影子,抓也抓不住。
【资料图】
对导演张晗而言,自己的父亲就是如此。
他沉默、繁忙,还没来得及参与孩子的教育和成长,自己就长大了。
带着这样的遗憾,张晗和团队调研了一百多个家庭,去了北京、广州、杭州等城市,也见到了各种各样的父亲,并将他们的故事拍成了一部纪录片:
《坏爸爸,好爸爸》
这些爸爸中,有人传统,有人先锋,有人严厉,有人温和,有人富有,也有人拮据。
但无一例外的是,都深度参与了孩子的成长,并有了喜人的收获。
就像著名心理学家格尔迪说的:
“父亲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
生活中,一定有不少爸爸认为带娃是妈妈的事情,自己只要负责赚钱养家就够了。
但看了这部纪录片后,相信他们就会明白:
再能干的妈妈,也替代不了爸爸的角色。
所有伟大的教育,都抵不上一个称职的爸爸。
01
0-3岁:爸爸爱的陪伴
为孩子提供健康而稳定的生存土壤
知乎上有个问题,一个女人最大的不幸是什么?
一则高赞回答这样写道:
当妈式择偶、保姆式妻子、守寡式婚姻,但最不幸的,还是丧偶式育儿。
看完《坏爸爸,好爸爸》后,我感慨万千,更加赞同这个答案了。
京荆和筷子,原本是一对生活在城市里的模范夫妻。
然而,当他们的儿子祁刘海儿出生后,这个原本幸福的小家庭却一度面临崩溃与瓦解。
初为人母的手忙脚乱,让妈妈筷子患上了产后抑郁。
爸爸京荆更是花了足足九个月的时间才产生父爱的感觉,他说:
“白天带孩子没我的份,晚上陪睡净吵架,我们三个人睡,主要的精力耗在(和妻子)吵架上了。”
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这位新手爸爸毅然决定举家搬迁至大理的深山里。
在这里,妈妈负责协调指挥,爸爸则承担起了大部分育儿的工作。
一段时间后,妈妈的情绪果然稳定了不少。
儿子也在爸爸的陪伴下,飞速成长。
不同于妈妈带娃时的小心翼翼,京荆更愿意看儿子野蛮生长:
任由走起路来摇摇晃晃的儿子在山坡上“撒野”,反正四处都是草丛和泥土,即便跌倒也摔不坏,玩累了,就让儿子枕着自己的胸口沉沉睡去;
儿子拉屎了,便用山泉水洗洗,到后来,为了方便冲洗,干脆连裤子也不给儿子穿……
兴致来了,曾在成都开英语学校的京荆,还会弹着乐器,给儿子唱英文歌。
儿子一听到音乐,就咯咯地笑个不停。
望着沐浴在阳光下的儿子,京荆自己也乐了。
这一刻,他终于意识到:
“她(妻子)好多了 我才能好多了 娃才能好多了。”
曾听过这样一句话:
“上天给了你一个缺席的父亲,就会赠送给你一个焦虑的母亲和一个失控的孩子。”
家庭中,爸爸的不作为,真的会一步步将妈妈逼疯。
但悲哀的是,父母犯的错,买单的却往往是无辜的孩子。
不久前,香港就有位妈妈因产后抑郁,将刚出生16天的女儿从天桥抛下。
女儿经抢救后不治身亡。
据了解,女儿自出生后就一直体重过轻,且喝不进奶水,这些都让妈妈焦虑不已。
之前,她曾多次向丈夫表示想自杀或杀死孩子,却始终没能得到重视。
心理学家曾奇峰认为:
孩子的成长没有偏方,有的只是负责的父母,提供稳定而健康的土壤。
这土壤里,有爸爸的陪伴,亦有妈妈的从容。
只有当爸爸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妈妈才不会在孤立无援中走向绝路,家庭这片土地才能孕育出勃勃生机。
02
3-12岁:爸爸的底线教育
让孩子的生活有了定海神针
《坏爸爸,好爸爸》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对“朋克父子”:
爸爸王开鸿是一名自由摄影师,儿子kk出生后,他便主动当起了全职奶爸。
综艺《乐队的夏天》播出后,父子俩受到启发,组建了一支名叫“机器人海盗”的乐队,从此开启了摇滚之路。
舞台上的kk,头发总是根根直立着,神情狂放不羁,摇滚范十足。
当分集导演问他,忙着巡演会不会很累时,小家伙酷酷地回答:
“累,怕什么?朋克,硬撑嘛!”
种种表现,不禁让人怀疑:
这孩子小小年纪就这般“不务正业”,学业必然是荒废了吧?
可让人大吃一惊的是,kk从小就是个学霸,各式各样的奖状贴满了家里的整面墙。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爸爸的默默托举:
面对kk时,王开鸿不会什么都管,但他会给儿子划定底线。
底线之上,kk享有绝对的自由去做自己;可一旦越界,王开鸿也绝不会纵容儿子。
有一回,父子二人去听了一场摇滚,当导演组问起kk的感受,他直言不讳地说,自己讨厌“后摇”,想把“后摇”打“死”。
但这些话,他却不敢在爸爸面前说。
因为他知道,爸爸的底线是要尊重别人,尊重每一种音乐。
kk虽然还无法完全理解爸爸的话,但他深知,爸爸对于原则的坚持。
一项调查发现:
有爸爸参与早期发展的孩子,内心往往更加强大,乐于表现,勇于挑战和探索,但同时,又能够遵守规则。
正因如此,这样的孩子在学校会表现得更自信,取得高分的可能性也比其他孩子高一倍。
民国著名教育家张武龄有四个女儿,但他从未用繁琐的礼仪束缚她们。
相反,他带女儿听昆曲、读诗书、办杂志,鼓励孩子们出去见世面、大胆交朋友,他对孩子所有的要求加起来也不过只有10个字:
独立之思想,自由之人格。
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四个女儿,洒脱自由,却不逾矩。
不仅各个知书达理,还都在事业上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爸爸,就像是孩子人生中的定海神针。
他不会处处限制孩子,但会告诉孩子何为规则,何为底线,让孩子既能勇于尝试,又能清楚地知道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
这份父爱给孩子插上了翅膀,让他们在安全的边界内自由翱翔。
03
12-18岁:爸爸的榜样教育
赋予孩子价值感
长期从事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的李玫瑾教授曾说:
“孩子在6岁之前,依恋的对象应该是母亲。而当孩子到了青春期,走向社会的时候,更多的需要父亲的影响。”
不由想起知名教育家贾荣韬的经历:
早些年,贾荣韬作为一位企业家,一心只顾着赚钱,一度把儿子的教育扔给老师和妻子。
结果,当儿子进入青春期后,不仅成绩倒数,还沉迷网络游戏,多次参与打群架,几乎被学校劝退。
这一刻,贾荣韬才幡然醒悟:
“事业还可以再打拼,孩子的成长却不可能重来,挣再多的钱,也弥补不了对孩子教育的失败。”
于是,他毅然决定关闭工厂,开启了专职陪读的日子。
几年间,他阅读了200多本教育类的书籍,写下八十多万字的读书笔记和教子心得,并坚持每天对自己的言行进行考评。
儿子沉迷游戏,他不再打骂、说教,而是引导儿子发展其他的兴趣爱好;
儿子犯了错,他不会一味训斥,而是站在儿子的角度看待问题,引导儿子进行反思;
儿子不服管教,他也不再硬碰硬,而是努力改善亲子关系……
功夫不负有心人。
贾荣韬的改变被儿子看进眼里,儿子深受感动,开始捡起落下的功课,最终,逆袭考上了一所重点大学。
后来,又追随父亲的脚步,投身于教育事业。
作家马克·吐温曾说:
“男孩在12岁左右的时候,会找到一个男人,去崇拜他、模仿他,把他当作自己一生的榜样,这个男人十有八九就是他的父亲。”
对青春期的孩子而言,爸爸就是他的独立宣言,是他成长的教科书,更是他走向世界的引路人。
有父亲在身边,孩子就有了力量之源。
《坏爸爸,好爸爸》中,还记录了一个特殊的孩子轩轩。
他一出生,脑瘫、癫痫、自闭症,这些疾病就全部降临在他的身上。
但幸运的是,他有一位称职的好爸爸。
爸爸干强这一生最大的心愿,就是帮助儿子独立生活,哪怕教儿子刷牙花了八年,教儿子上厕所花了十年,他也始终没有放弃过。
多年来,他不断学习关于自闭症的知识,每天用写日记的方式记录着儿子身上的变化。
在爸爸的引导下,轩轩也在一点点变好:
他学会了自己洗漱,发掘了弹钢琴的天赋,知道了剩菜剩饭是厨余垃圾,还会给疲惫不堪的爸爸按摩,说“谢谢爸爸”、“爸爸棒”……
在纪录片的结尾,这个小小少年已然能够独立上学了。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尔弗说:
“父亲对孩子的影响巨大,会一点一滴地渗入孩子的血液,嵌入孩子的灵魂。”
特别是对青春期的孩子而言,父亲的一举一动,决定了他的人生方向,刻画了他未来的模样。
优秀的父亲,都懂得用自己的身教,托举起孩子的人生。
04
《奇葩说》中,选手颜如晶曾说过一番话,让人记忆深刻:
“父母是孩子前半生唯一的观众,孩子是父母后半生唯一的观众。”
爸爸能给予孩子的陪伴,其实是有“期限”的。
别再借口工作忙,也别再抱怨陪孩子累。
否则,用不了多久,你就会发现:
当自己想拥抱孩子时,才发现已经够不着了;
当自己想和他们做朋友时,才发现已经丧失资格了;
当自己想重新当一回父亲时,才发现已经没有机会了。
趁孩子羽翼未丰,趁你还有时间,不要让爸爸这一角色,变成孩子记忆中那团模糊的身影。
点个赞吧,与所有父亲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