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时事 >

基层引才警惕“唯名校论”


(相关资料图)

作者:伍中伟

近年来,全国各地上演了激烈的“引才大战”,各种人才引进计划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笔者发现,部分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在人才引进中明确要求引进人才为“双一流”大学毕业,甚至对有海外留学背景的毕业生可优先录用。长期以来,一些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引进人才,大多有一种“名校崇拜”,人才引进要求“985”“211”,有留学背景。对此,笔者认为:人才评判标准不一而足,简单以名校论,无疑有失偏颇。

固然,名校毕业的学生在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上,大多相对优秀,但不能把对名校的群体印象等同于个体素质。实际上,在以学历为导向的教育体系下,有些人读了名校、读到博士,就是为了一个学历,而不是真正追求知识,热爱科学,甚至有可能因几十年埋头苦读而扼杀了创新创造的激情和干事创业的热情。在基层工作岗位上,有的名校毕业生好高骛远,沉不下心来,有的“海归”,回国后“水土不服”,时间长了,工作激情消磨殆尽,工作上也没有多大成效,反而抱怨自己怀才不遇。反而许多普通院校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和锻炼平台,在基层广阔天地里脚踏实地增长知识、日积月累提升本领,成为了可堪大用的栋梁之才,成为了各行各业的专家人才。

人才引进的真正目的,是提升当地的科研水平,助力创新创造,引领地方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因此,基层在引进人才时,把人才和名校画上等号实不可取,只有“不拘一格降人才”,才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在确保公平正义的基础上打破“唯名校”“唯学历”,以个人品德和工作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寻找引进合适的人才,才能有效避免学历“高消费”现象,也有助于让更多人才找到契合自身价值实现的通道。不论是对用人单位还是对求职者来说,合适的才是最好的,与其好高骛远,还不如选择最适合自己的。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