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河南省胸科医院心外重症监护病房,56岁的老孙在接受左心室辅助系统(全磁悬浮“人工心脏”)植入手术后第一天顺利撤除呼吸机,第二天即下床进行康复训练。他是河南省胸科医院开展的第三例“人工心脏”植入患者,之前已有两位终末期心衰患者通过此项技术重获“心”生。
01
(资料图片)
“老孙大哥,现在还胸闷吗?”
“不闷了!不闷了!终于能躺着睡觉了。”躺在床上的老孙向葛振伟主任竖起了大拇指。老孙今年56岁,15年前因活动后出现胸闷、气喘等症状,在当地医院检查提示为“心脏扩大”,药物治疗后有所好转。但在此后的几年间,这些症状反复发作,并呈进行性加重。2012年,深受病痛折磨的老孙被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接受了“心脏同步化”治疗后,症状曾一度得到改善。今年3月初,老孙病情又出现了进展,很快发展到睡觉都无法平卧,甚至连坐着不动,也会大喘粗气。在当地医院治疗后症状并无缓解,急诊因“扩张型心肌病、急性心衰、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转至河南省胸科医院寻求进一步治疗。“患者入院时症状非常严重,可以说是寸步难行,已处于终末期心力衰竭阶段,必须尽快纠正!”经河南省胸科医院心血管外科十一病区主任葛振伟进一步诊断,老孙的临床心功能分级为四级,左心室射血量严重不足,EF值仅为19%,并且左心扩张非常严重,舒张末期直径为110mm(正常值上限为56mm,超过65mm即诊断重度扩大),左心室容积超过正常人的五倍大。单从CT影像上看,左心室已紧紧挤压在左侧胸壁上,就像一座小山,重重地压在他的胸口喘不上气。这些数值指标,意味着老孙的心功能极差,随时可能出现恶性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
02
经葛振伟初步评估,患者虽然病情严重,但右心功能还未受到明显拖累,如果尽快置入“人工心脏”,右心仍能承担其正常的泵血功能。
葛振伟团队联合心内科、麻醉科、体外循环科、重症医学科、超声医学科、手术室等相关科室专家展开了讨论,最终决定为老孙实施“人工心脏”手术。
经充分缜密的术前准备,由著名心血管外科专家、河南省胸科医院名誉院长王平凡与葛振伟共同主刀,主治医师徐高俊、刘旭担任助手,成功为老孙实施了“人工心脏”植入术。
“人工心脏”装置仅重186克,不仅体积小、重量轻,而且植入创伤小,血液保护程度高,预防感染性能好,对终末期心衰患者来说,不仅能“保命”,还可有效提高远期生活质量,可以作为心脏移植的短期及长期替代治疗措施。
03
和老孙一样,王女士也是近一个月内因植入“人工心脏”而获益的患者。王女士今年60岁,也是一位“扩张型心肌病”进展为终末期心衰的患者。刚入院时,整个人虚弱到已经无法走路,用她的话来说“只有坐着才能喘口气,睡觉都没法儿睡,老受罪了”。而如今,在及时接受了左心室辅助系统植入手术后,随着“人工心脏”在她体内正常运转,王女士已经能够自如活动,每天都要下地走两圈才觉得舒服。
就在老孙手术当天,早已康复出院,接受了“首例人工心脏”植入的赵女士来河南省胸科医院复查,恰巧遇见了正在病房内进行康复锻炼的王女士。“我们是钢铁心,姐妹花!”赵女士紧紧握着王女士的手笑着说,两姐妹互励共勉,互相祝贺摆脱了心衰的困扰。“如果患者有明显的心衰症状,左心射血分数低于30%,建议尽早介入左心辅助系统治疗,避免因病情进展拖累到右心衰竭而彻底失去植入‘人工心脏’的机会,到那时只能被迫等待心脏移植甚至也会失去心脏移植的机会。”葛振伟提醒道。
在国内自主研发的“人工心脏”上市后,河南省胸科医院已相继完成河南首例、第二例、第三例左心室辅助系统植入术,这标志着该技术在该院已常态化开展,势必会为更多终末期心衰患者带来“心”希望。(河南省胸科医院 徐紫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