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中国人民银行现任行长易纲、原任行长周小川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23年年会现场
【资料图】
图片来源:中国网财经 陈娟娟/摄
中国网财经3月29日讯(记者陈娟娟)一年一度的博鳌亚洲论坛近日在海南博鳌召开。今日上午,在“碳中和:困局与破局”的分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和现任行长易纲以及多位来自国内外的重磅嘉宾共话绿色金融、低碳发展。
近年来绿色发展热度不断攀升,特别是在气候变化、疫情反复等情况的挑战下,如何实现全球绿色复苏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
中国和欧盟的绿色金融共同目录趋同率达到了80%
中国一直是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倡导者。作为最早提出绿色信贷的国家,中国持续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相关产品和市场体系不断健全,绿色金融科技应用日益广泛。同时,中国积极深化绿色金融国际合作,主动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展现了负责任的大国担当。
谈到绿色金融国际合作,易纲介绍,人民银行成立了G20绿色金融工作组,由中国人民银行和美国财政部牵头,过去三年完成了许多重要工作,比如2021年完成了G20可持续金融路线图,去年完成了G20转型金融政策框架。今年,工作组主要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相关的融资措施,为G20提供完整的政策措施、路线图和时间表。
在和欧洲合作方面,人民银行这几年和欧委会一起成立了联合工作组,共同制定绿色金融共同分类目录,“全世界各个地区对绿色金融的定义和分类目录是不一样的,如果全球的央行和管理部门能够把绿色金融的目录趋同,绿色的金融产品和绿色的定价就可以在全球市场上交易,可以共同互认。”易纲称。
他还进一步表示,在2021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和欧委会共同发表了共同分类目标,这是共同分类目标的第一版,经过一年多的研究和共同谈判协商,2022年6月,人民银行和欧委会发表了共同分类目录的更新版,增补了十七项经济活动,中国和欧洲的绿色金融共同目录趋同性目前大概到了80%。
金融业应该帮助碳市场建设好、运行好
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全国碳市场的设立,对我国未来绿色发展、“双碳”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具有金融特性的金融机构如何支持碳市场发展和运营,人民银行前任和现任行长均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周小川表示,部分金融机构表示自己做到低碳,比如办公室不排碳,数据中心也使用太阳能或者绿色能源,出差也很注意,但这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投资、信贷包括其他金融活动所支持的对象里是不是向零碳前进,是不是有助于他们实现零碳发展,这是更为重要的事。
他认为金融市场具有金融特性,未来碳市场和碳市场所涉及到的衍生产品的发展和监管问题是金融界非常擅长的领域,应该去帮助把碳市场建设好、运行好。
易纲则更为具体地表示,要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需要“胡萝卜加大棒”。碳价和碳税是大棒,人民银行的碳减排支持工具就是胡萝卜。
易纲介绍,人民银行2021年11月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对清洁能源节能环保技术支持,二是对煤炭清洁利用进行支持。
他对此解释,央行以低息支持商业银行再贷款,资金必须向碳减排企业给予支持。并要求商业银行对碳足迹、支持项目的减排量等数据信息进行每季度披露,并接受第三方机构的监督,向全社会公布,以此提高全社会对碳减排的认识。
(责任编辑:张紫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