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财经12月21日讯(记者 李春晖)随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召开,2023年“稳经济”路线图正式敲定。会议提出,明年将“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其中“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资料图】
消费、投资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明年的经济工作中,为何消费优先?面对疫情造成的老百姓消费意愿降低、存钱避险倾向上升,如何才能使消费潜力充分释放?
为什么要优先扩大消费?
简单来说,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和投资为内需,出口为外需。分析人士普遍认为明年全球经济大概率陷入衰退,外需转弱将成为中国经济面临的重要不利因素,因此明年经济工作的重点需要放在扩大内需上。
而内需之中,相较于投资,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持久内生动力。“随着近年来经济结构转型步伐的加快,投资对内需的提振作用越来越小,扩大内需需要更多向依靠消费进行转变。在疫情发生前的九年时间,最终消费支出对于GDP的贡献率保持在55%-69%的区间内,且贡献率都大于资本形成总额,表明中国内需增长已逐渐向以消费为主要拉动力的路径上转变。”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表示,“疫情发生三年以来,消费受到的冲击远大于投资,因此随着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水平的不断提高,优先拉动消费快速回升是推动明年内需回暖和经济稳步恢复的关键。”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会议强调“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有望改变2022年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将明显增强。“这也是经济增长质量改善的一个重要标志。”
扩大消费怎么干?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今年以来,消费主要受到三个方面的约束:疫情反复限制消费场景、失业率上升限制消费能力、信心不足限制消费意愿。
对于第一个制约因素,随着“新十条”等一系列防疫优化举措出台,正在逐步得到解决。“明年随着疫情流行期结束,疫情对于消费场景的限制将会解除。在度过流行期之后,居民的生活半径扩大、消费场景修复,必然会带动消费增速反弹。”温彬表示。
对于第二、第三个制约因素,分析人士认为,需要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缓解消费后顾之忧,通过稳定收入预期的方式促进消费。
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表示,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渠道有三:其一,劳动力要素:保障和提升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其二,土地要素:进一步盘活土地要素,有序推动农村宅基地出租、流转、抵押,促进农村居民从土地获得财产性收入。其三,资本要素:丰富居民可投资金融产品,如股票、基金、养老金等;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股权流转、抵押和跨社参股(参股其他集体企业或经济合作社)等新模式。
“消费券”有望发挥重要作用
发放“消费券”,是地方政府撬动居民消费热情的重要举措。12月份以来,全国已有多地采取不同形式,发放了多轮消费券。例如,广州从12月8日到19日,分三轮派发总额3000万元的消费券,覆盖轻茶餐饮、超市、电商、正餐住宿、百货五大类;深圳同期也启动新一轮“乐购”活动,为市民购买电子和家电产品,按销售价格提供最高15%的补贴;福建省安排2亿元支持各地发放消费券;四川省推出了“亿元”文旅专项消费券发放行动,等等。
“消费券”的效果非常可观。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表示,根据过往地方政府发行消费券对消费拉动的经验数据,一般乘数在3-4倍左右,即100元的消费券花费,可以带来300-400元的消费额。
李迅雷建议,考虑到地方财政的困难,2023年可以由中央财政发行1.5万亿元特别国债,向全体居民发放消费券,规模不低人均1千元。这样既可以弥补明年出口增速下行的缺口,且不足以增加通胀压力,同时也有利于稳增长目标的实现。
(责任编辑:谭梦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