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祠堂最早起源于汉代,是供奉先祖、供后人祭拜的地方,也是家族的标志。在汉代,祠堂是建立在墓所,直到南宋后期,家庙开始被称作祠堂,不过在当时,祠堂还并非人人都可以修建,随着社会的发展,才有了在每个家族中几乎都可以看到的祠堂。祠堂的用途非常之多,但主要用途还是作为祭祀祖先的场所,作为传统文化下的产物,供奉祖先神位和祭祀祖先是祠堂的初衷,但子孙后世在祠堂供奉先祖牌位时,也有着一些规矩。在祠堂的祖先神位排序,一般都是从左到右,遵守左昭右穆。因为昭穆制度是我国的宗法制度,主要是指在宗庙,墓地还有神位的左右辈次的排列,左边是昭,右边是穆。而昭穆制度是源自于母系家族社会二辈制族外婚,在当时,每个家族内的男女分别是有两个辈分的,两个家族同辈不同姓的才可以通婚,因此子女的世系是按照母亲的世系决定,而昭穆制最根本的意义就在于,父子是属于不同氏族的。在祠堂上供设牌位的,大殿的正中央一般为正龛,正龛就是供现在的长辈算起的考(父)、祖、曾祖、高祖四世的神主;另外左右会各设配龛,前四世在正龛,五世后就会迁到配龛上去,而在神主牌位中,始祖世百世不迁的,永远摆在正龛上。除了位置的规矩之外,在设置牌位时也有着规矩,像神主牌便是一种嵌在木座上的长方形小木牌,分别有着白底黑字、红底黄字和镀金字,并且在牌位上会标注上祖先的名讳、生卒年月、配室姓氏和子孙后代的名字,并且按照每一位祖先一块牌位和左昭右穆的顺序排列。祠堂作为传统文化的产物,不仅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于家族也是重要的存在,作为后代的我们应了解它的规矩和意义,以便更好地将传统文化传播下去。与古为徒 厚重华滋弘扬传统文化
深耕姓氏人文
凝聚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