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州女真从一隅之地崛起为巅峰时期1200万平方公里的帝国,统治了亿万子民。称得上是波澜壮阔。特别是从努尔哈赤草创八旗制度到辽东击败明军野战精锐,然后一步步从辽东挺进山海关的几十年包含了太多不可思议的历史细节。
第一阶段,从小部落到万人强军我们后世人对清军早期的战斗力印象是野战碾压明军和蒙古人,引入了火炮后补上攻城短板后,在南下入关后攻城和攻克关卡也无往而不利。
其实早期女真的战斗力非常一般,而且有组织作战人数也极少,基本就是野外耍横斗殴的级别,毫无战术可言。明宪宗成化年间,针对女真展开的犁庭行动。在这场战役中,明军将绝大多数的村寨摧毁,斩首六百余人,大部分战斗都是百人级别的“村级械斗”。也看得出来辽东地区的女真人尽管分布广泛。但是组织的太差,根本不是明朝边军的对手。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方头大耳的明宪宗
努尔哈赤,建州女真贵族出身,但是10岁起就开始讨生活。少年时期在起在抚顺附近的山野里面挖人参,射麋鹿到抚顺等互市点换东西。在此期间,努尔哈赤习得蒙古语,对汉语也有了基本的认知。后来因为李成梁率领明军误杀了努尔哈赤的祖、父。所以李成梁对努尔哈赤这一脉态度并不差,还给与了敕书三十道,马三十匹封龙虎将军。这是努尔哈赤最早的起家资本。
后来努尔哈赤在辽东学习了明军的带兵制度,李成梁的家丁训练流程,又多次随着马队去北京。加上努尔哈赤脑子灵活已经是一个非常熟悉大型国家治理的能人了。
后来他创立了八旗制度,开始把散落女真小部落统一起来,并不断的吞并周围的大的女真部落。在不断的兼并战争中建州女真八旗的组织性、纪律性逐渐超过了努尔哈赤的老师,辽东的李成梁部和其他各地的明军。
努尔哈赤不断吞并周边部落
经过图伦城、萨尔浒城……一系列征战,战斗十分频繁但规模不大,八旗军的规模越来越大,组织度越来越高。
但明王朝此时陆续重击叶赫部、哈达部等,没有对努尔哈赤重视起来。
第二阶段,劫掠辽东。努尔哈赤击退九部联军、陆续将哈达、辉发、乌拉等部族攻灭收服……终于引起大明注意。但是先出手的是努尔哈赤,他在万历46年,出兵破抚顺、连克十余堡、掳走数万民众。
万历皇帝震怒,从各地调兵去往辽东,但是万历四十七年,萨尔浒之战明军大败。八旗军4天多时间展现了极高的军事素养,前后转战500公里,连续和杜松、马林、刘綎血战,斩杀了4万多明军,300多高级将领,2个总兵。
不久后金攻陷开原铁岭,这一战交战的是萨尔浒战败的马林。马林这一仗倒是打的有板有眼,但是开原有后金奸细。明军刚打了一会,南城就被奸细打开,明军士气大挫被击败。开原失守,努尔哈赤破城后屠城,10万人的城市仅留下几千人。辽东经略杨镐是没办法再搞下去了。
万历皇帝马上换人,一位11年前曾经巡视辽东,让辽东局势有所好转的人再次登场——熊廷弼。
萨尔浒不久,努尔哈赤拿下开原,铁岭
八旗军的装备也在一次次战斗中升级了,披甲率大大上升。
“如林之众如泉之涌甲胄光芒耀如冰雪”。
后金装备升级,开始人人披甲
而且这时辽东的不少农民也归附后金,后金有了稳定的财政税收。已经是大明边境上极为难缠的对手。
针对这个情况熊庭弼提出增兵加饷造械巩固城池的方略。
“此时漫谈恢复进剿之事何敢草草……以守为稳着,守正所以为战也”。
就是死守跟后金对耗,期待对方犯错。这个要求看着挺合理,但是明末的政局不稳,内部天天争吵,任何政策都执行不好,又有阉党和东林党在党争。
熊的具体决策是:以四路要地宽甸、清河、抚顺、三岔口为防御重点,每路设兵三万放弃沈阳集中兵力于辽阳,总计十八万军马,军饷三百余万……这么一个计划简直要了户部的命,大明现在最缺的就是钱,朝堂上也一片哗然。
熊廷弼的方略,以辽阳为中心在后金东西南三个方向驻军监视
但即使这样万历皇帝还是批了,钱嘛其他渠道搞就行了。熊廷弼来到辽东的1年时间迅速稳定了局面。努尔哈赤拿下开原铁岭后也安静了一会没有大的动作。期间后金因为经济封锁,还闹过一阵子盐荒。努尔哈赤写信威胁朝鲜要朝鲜上供一批物资。
但是这个耗钱但是稳扎稳打的计划还未执行多久,群臣攻讦,不久熊廷弼去职,袁应泰接替了他。
万历48年皇帝病逝,紧接着1个月明光宗病逝。大明一个月经历2场国丧,政权归于万历皇帝的皇孙天启皇帝朱由校。
天启皇帝朱由校
天启皇帝刚登基,努尔哈赤再度发起攻势,破辽阳沈阳。辽阳沈阳全是大城重城明军连续遭遇2场十万级别的溃败。袁应泰虽然能力差了点,但是最后也以身许国没有辜负他自己报国初衷。
这一阶段,后金在辽东获得了大量辽军的铠甲,军械。已经远远强于之前辽东的任一支女真部落。八旗军拥有了强大的骑兵力量和较为完备的军械制造能力,战斗纪律也强于明军。
此时关外在辽西还有广宁可守,熊庭弼再度受命主持防务。
这次的原则是先稳住阵脚,重建前线的战力。还是熊廷弼一贯的战略方针。
具体决策是“三方布置策”:固守广宁集结兵马(这一步后来出了大问题);以登莱舟师海陆牵制,伺机进辽南沿海;以山海关为中轴节制三方,待各镇兵马大集,三方并举。
明军退守广宁,在后金后方只有毛文龙的皮岛
稳住阵脚,还是需要时间需要钱。
但是不久朝廷转而支持主张速战的王化贞,因为朝堂上说王化贞守土有成效。那不废话嘛,王守的广宁离着辽阳沈阳几百里,努尔哈赤第一波攻击根本够不着。可以看出明末朝堂上天天吵得啥东西。并任由辽东巡抚王化贞架空熊庭弼
注意这个王化贞,此人空有一腔热情,但是是个书呆子。居然相信给钱请蒙古人能平定后金,自己的兵却不加训练。面对辽东屡败屡战的局势,也不做情报甄别抓间谍。活脱脱像部分富二代接班完全按照自己的想象去处理问题的样子,不考虑实际情况。
王守广宁的时候一定要分兵,沿河修筑堡垒,而不是集中兵力于广宁。什么人也劝不住,广宁距离辽阳300多里,后金出兵一定能察觉,此刻大家也知道和后金军野战明军打不赢,小股部队放到河网纵横的区域就是送死。
文武将吏的规劝一点也听不进去,与熊廷弼尤其抵触得厉害。王化贞妄想投降后金的李永芳会做他的内应,相信蒙古人的话在明军出动时会配合。
结果就是天启二年广宁一战而没,又丢了十二万(兵力全在广宁,熊只有关上五千左右),辽西全部丧失,大明势力退入关内。
广宁之后,明军退到辽西狭长的走廊一带
关外局势,从抚顺到开原,从辽沈到广宁,一坏再坏,终于一无所有,无局可布。自后金开战以来,大明总兵级的仅仅战死就有十四位,兵员损失数十万,更不用说百万粮草和无数军械马匹。大明上下畏后金如虎。
战败之后,熊庭弼下狱。几年后因为得罪魏忠贤被论死,传首九边。接下来就是袁的背锅时间。
第三阶段,明军难得的奋起辽西大败之后,京师震动。此刻的辽东比万历一朝凶险多了,朝中官员人人畏惧谁也不愿因蹚浑水。
第一个要去的张鹤鸣,辞职归家。
第二位解经邦,三次上疏,力辞重任。
最后推举王在晋依旧请辞,皇帝大怒令其刻期就道,否则“以国法绳之”。王在晋被迫赴任。
袁崇焕
这种情势下袁崇焕挺身而出了,他早在正月辽西惨败,大家都往关内逃的时候出关考察了,回来详细介绍了关内外形势,结论是“予我军马钱谷一人足守此”。 朝廷正愁没人,立刻就让他去山海关。
袁崇焕提出“守而后战”“凭坚城用大炮”“以辽人守辽土”3个对敌原则。
这个时期,辽东情况发生了新的变化。万历46年和天启早期由于辽人奸细的配合确实让后金占了大便宜。但是此时努尔哈赤政治上的短视差点闹的辽东汉人出现大规模的起义。可能是早年经历让努尔哈赤特别仇视汉人。从开原铁岭开始但凡破城就是大屠杀,而且对新占据的土地展开对汉人了歧视性压迫。
对于辽地的农民地主也是不分青红皂白,横征暴敛。这时候民族矛盾压过了阶级矛盾。辽东汉人从“生于辽而走于胡”到了“必杀胡”的地步。
努尔哈赤在"汗谕"中,命将未杀的"筑城纳赋"之"小人"(即劳动者),全部编隶汗、贝勒的拖克索(庄),每庄十三丁、七牛,耕地百晌,八十晌庄丁"自身食用",二十晌作"官赋"。编丁隶庄后,总兵官以下,备御以上,"每备御各赐一庄"。
这样一来,原来"计丁受田"的汉民,失去了"民户"的身份,沦落为奴隶制农奴性质的"庄丁",被迫缴纳数倍于"计丁授田"之丁上交的丁赋,人身奴役加重,剥削更为厉害。
辽东地区的大多数汉民,从"计丁授田"的后金国"民户",下降为缴纳高额地租、惨遭庄主压迫的封建农奴,严重地加深了辽民的苦难。
如此的不平等,加上缺衣少食,就导致了1623年满、汉之间的一系列冲突。许多汉人故意在食物和饮水中投毒,焚烧房舍,还杀死了一些后金的哨卒。
不少汉人携家带口又跑回了辽西,袁崇焕看到了辽地形势的变化。开始以辽人为主体,加强辽西的防御。另外袁崇焕还在权力范围之内改造了关宁军,这支部队的壮大和发展。成为袁崇焕臂膀的祖大寿为例,就是世代在辽的大族,袁崇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辽人对朝廷的态度。
关宁军
辽东将门大获其利,他们和其直属的关宁军也一步步壮大起来,成为辽东土地上真正的主人。
崇焕以山海关、宁远、锦州为点设置立体防线,在狭长的辽西走廊建立一个后金咬不动的阵线。
以距离山海两百里外的宁远,再百余里外的锦州,四百里的空间,留驻军民,建筑坚城,堵住走廊。同时还有屯田五千余顷,岁入十五万石。
袁崇焕坚城加火炮挡住了后金
袁崇焕于天启三年修筑宁远城,到天启六年努尔哈赤大兵扣关。八旗跑了六百里,一头撞在一个不知名的城墙上,以六万围攻宁远万余守军,三天后撤退。
朝鲜人的记录关于战争流程较为详尽,记录了后金一位重要人物负伤死亡包裹而去。
宁远之战,是从后金兴兵攻明以来,大明八年间唯一的胜仗。这里也看得出,野战无敌的后金军此时攻坚还是不行,但这个短板不久后就会由明朝降将补上。
第四阶段,从汗国到帝国宁远战败不久后努尔哈赤病逝,皇太极继位。后金迎来了他们前期最重要的人物。皇太极的政治水平是远远超过努尔哈赤的。如果继续按照努尔哈赤晚年那样在辽东肆意屠杀汉人造成了几乎遍布后金统治区域的民变,一旦明王朝缓过来,后金就气数定了。
皇太极的第一步,斩断朝鲜的牵制,把朝鲜变成“兄弟之国”。
皇太极在命阿敏以偏师征讨朝鲜得胜归来之后,举兵再次攻明。
袁崇焕巡抚辽东,以总兵赵率教统兵两万驻锦州,四万守关,袁崇焕六万驻宁远。初步成型的关宁锦防线让后金吃尽苦头。
皇太极在攻打锦州十五天,啃不动,于是移兵宁远。宁远城下第一战,野战,皇太极后撤诱敌,不成功,于是亲率大军决战,还是打不下。后金只好再回师打锦州,仍然不克只能班师。
七月,袁崇焕请辞。
关宁锦防线
袁再次出任,已经是崇祯元年。崇祯皇帝意图中兴大明,对辽东的重臣给与了极高的信任和期望。这份信任也是袁悲剧的开始。
第二年,皇太极干脆冒险绕道千里直接偷袭北京,分两路从龙井关和大安口破关,攻取遵化。袁崇焕统关宁军入援,趋抵京师——己巳北京保卫战开始。
皇太极代善攻德胜门大同总兵满桂,莽古尔泰攻广渠门袁崇焕,皇太极大胜,莽古尔泰溃败。
北京城下的激战
建州女真第一次杀到北京城,对刚即位不久的崇祯皇帝和北京居民的震撼是巨大。加上袁崇焕不久前吹牛逼说“5年平辽”,后来擅杀毛文龙,和后金搞缓和的一些动作在朝堂上被翻出来,加上这次北京被围。皇帝非常不爽在战事进行中就把袁崇焕抓了。不过让皇帝下杀心的是,袁崇焕的关宁军在京畿重地居然不听朝廷调遣。
八旗主力与关宁做战时。袁崇焕被被崇祯下狱,主帅被抓关宁军自行出关,后金纵横扫荡关内,如无人之境,袁崇焕手书追回关宁军。
11月20日,后金大军打到北京城下。12月1日,皇帝抓了袁崇焕。12月4日,关宁军队居然擅自撤军了。满清什么时候从北京城撤走的?第二年2月。也就是关宁军撤了2个月时间内,尽管关宁军后来撤回。但主要是北京的百姓组织起来去和后金军拼命。所以袁崇焕被杀时,北京的百姓集体叫好。
这一阶段结束。后金其后数次绕道蒙古横扫关内,劫掠百姓,山海关形同虚设再无阻碍。
第五阶段,八旗军完成最终演化,东亚第一劲旅已成袁崇焕被极刑处死,不论袁崇焕该不该死。关宁军和朝廷的心结一时打不开了。明朝对关宁既不信任也不能放弃。后金虽然啃不动关山海关,但可以不必担心明军能杀出来。
后来祖大寿孤悬大凌河战败被俘,关宁整体也不可能再成为后金的威胁了。
皇太极利用明军的此刻颓势,开始展现他无与伦比的政治构想。首先是收服蒙古诸部,八旗千里奔袭,远征大漠击垮林丹汗。皇太极成了漠南蒙古的共主。
接下来征服朝鲜,把“兄弟之国”彻底变成“好儿孙”。东亚武力垫底的朝鲜毫无意外的被击败。
皇太极收服朝鲜
皇太极同时也在修整制度,启用汉官汉制,1636年称帝,改国号为清。在辽东缓和他老爹之前粗暴做法,开始向定居的封建政权转型。
中央集权方面,皇太极先除掉阿敏,再制服莽古尔泰,继而架空代善,实现权力集中。陆续建立蒙古八旗汉军八旗。
不久三王一公的汉将带来了明军军制和火器(孔有德造反的起因也是扯,最开始是因为明军将士宰了当地大户的一支鸡,这个我有空在写)
清军除了传统的步骑,开始有了火器尤其是火炮部队,拥有了攻坚能力。后面南下攻击潼关时,多尔衮等到火炮来后马上击碎了潼关防线。松锦大战之后,还加入了大量明朝降军。
皇太极对于明朝内陆还是一刻不放松的进行军事打击和放血。
崇祯一朝京师、河北、山东一带已经是破鼓万人捶。由于搞定了蒙古,后金多次绕过山海关从北面入寇,掳走大量人口。明朝不得不加大其他地区的税收征缴,而此时南方的税金又收不上来,辽饷主要落在了其他省份。
重重增饷,民变愈烈,内忧外患恶性循环。洪承畴好容易平定农民军,有因为辽东局势有变出关,再次送上十万级别的惨败。
时间来到了1640年,刚刚打完农民军的洪承畴受命北上。
此刻皇太极决定倾国之力废掉关宁锦防线,崇祯也感到的决战的气息,开始把内陆平叛的部队调往关外。
明清命运命运之战
决定明清命运的松锦大战开始了。这一仗前后耗时3年,双方都出了全力。最危急时据朝鲜人记录,清军将领中都有三人投降明军、两人战死。皇太极为此忧愤呕血,身体不适的皇太极最后决定亲率援军奔赴战场。双方主力全出,明将曹变蛟一度杀到皇太极不远处,差点完成了对清军大脑的斩杀。最后还是明军失利,关宁防线除山海关全部沦陷。
辽西血战
终章,入关皇太极死,清朝进入多尔衮摄政时期。而此时农民军拿下北京,崇祯自杀。随后就是很多人熟知的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农民军、关宁军和清军的山海关大战。
一片石大战,李自成的农民军尽管战斗的非常英勇,但是八旗军和关宁军还是占了上风。满清入关、一年后南路兵锋直指长江,西路清军进军潼关。而南明政权建立,依旧是党争不断,为了皇位继承问题还大打出手,江南的军阀也是一个比一个废物,没多久都被清军收编。
接下里的岁月尽管还有李定国和郑成功给了明朝遗民一点希望,但是大的趋势已定。满清以几万兵勇撼动辽东到顺治时基本平定中原,创造了以小胜大,鲸吞大国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