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轮播图 >

最新:短视频平台背后的算法

最近,曹华峰发现,他常用的短视频APP上多了一些手办和贴纸的视频,他明白,这是女儿常看内容的“惯性投送”。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曹华峰觉得,大人常用的手机,已经有了成年人的“足迹”,其中不少短视频内容并不适合孩子观看。他很纳闷,短视频平台的足迹采集、偏好分析、精准推送是如何做到的呢?

比如,自己与家人无意中谈及一款产品,过不了多久在短视频平台就会看到类似产品的广告。孩子喜欢的短视频内容多看几个,随后就会被不断推送,甚至一刷就停不下来。

手机不离手,离开一会儿心就慌,成年人的工作生活都很大程度上被手机牵制,未成年人又如何能逃出互联网平台的“算法”?

足迹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短视频平台的兴起,智能手机已成为数据采集的温床。短视频平台的数据收集、偏好分析、精准投送,不是什么新鲜事。

广东深圳某科技公司负责人彭先生是手机重度玩家,手机上熟知的短视频软件一个都不少。他以一款可关闭后台进程并监视软件活动的安全软件为例,对自己的手机进行了实测。

查看后发现,仅其中一款短视频软件就会使用彭先生手机的15个权限,这些权限包括短信内容、联系人号码、通话记录、位置信息、录音内容、照片内容等。有些权限可以理解,但短信内容、手机通讯录等信息,短视频软件也进行收集。

彭先生坦言,为了给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工程师需要了解用户的使用场景,这就迫使开发者尽可能多地去收集用户的个人信息。不仅是短视频平台,一些工具类软件如手电筒、计算器等,如果取得了用户的短信权限,就可能另有所图。

目前,智能手机大都会不断收集用户的个人信息。即便相对封闭的手机系统,也在不断收集用户的个人信息,这些信息被用到何处,有无侵犯用户的权利,不得而 知。

在彭先生看来,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人不知道自身哪些信息被收集,也不清楚个人信息什么时候被抓取。殊不知,手机上的每一步操作,都会留下“足迹”。

引流

要在手机中装一款短视频APP,打开APP后都会存在一系列弹窗,来询问用户是否准许开启一些授权,这其中就包括通讯录权限、短信权限、位置定位权限和通话权限。

某短视频平台技术负责人安先生表示,如果不同意这些权限,APP就会自动退出,无法安装。很多人只能同意授权,这也为这些公司窃取隐私打开了“后门”

安先生说,让人难以察觉的数据泄露途径还有大家每天都在使用的输入法。语音输入法可以采集声纹,然后通过声音辨识某个人,甚至可以解锁人的声纹锁;文字输入法可以知晓信息内容,甚至财务信息;地理定位可以跟踪记录轨迹,甚至知晓你的人脉关系。

如今,短视频平台作为最大的流量载体,处处都是生意。网络上并不缺少引流拓客软件来帮助平台和上传者引流精准客源。

某引流拓客软件负责人马女士表示,软件能帮助账号提升活跃度和权重,系统每天可24小时全自动运行,与设定的行业人群或同城用户进行互动。还可通过关键词自动搜索行业关联人群用户,对其自动推广曝光引流,粉丝精准度高,转化率精准。

马女士坦言,短视频受众之所以被精准投送,源于隐私信息被收集后的大数据算法。

AI生成

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发展,创作者的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相比图文内容,视频内容的制作成本更高。而AI等技术创新,对于短视频行业来说,或许是实现数量井喷、内容自动生成和高度个性化的机会。

有网站集成了大部分AI工具,可以一键式生成视频制作所需的配音、背景乐、图片等要素。随着自然语言大模型的更新迭代,更多定制化短视频内容有望实现一键生成。

AI作为工具并不具备判断力,其生成的结果是基于数据投喂和算力养成的综合产物,那么,其生成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就成了业内人士质疑的焦点。

日前,国家网信办发布《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征求意见。管理办法明确,“国家支持人工智能算法、框架等基础技术的自主创新、推广应用、国际合作,鼓励优先采用安全可信的软件、工具、计算和数据资源”,并就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商的准入、算法设计、训练数据选择、模型、内容,以及用户个人隐私、商业秘密等方面提出了相关要求。

其中,有两条内容强调了真实。一是在第四条“提供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或服务应当遵守法律法规的要求,尊重社会公德、公序良俗”中表示,“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应当真实准确,采取措施防止生成虚假信息”。另一个是在第七条“提供者应当对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的预训练数据、优化训练数据来源的合法性负责”中表示,“能够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客观性、多样性”。

这意味着,AI研发平台不但要保证投喂的数据资源真实可靠,同样要对生成的内容负责。

互联网技术资深从业者汪宇光认为,AI要抢人类的工作,从底层模型起就先要解决是否真实准确的问题。

汪宇光介绍,仅3月份就诞生了近10款AI视频生成器。输入几个关键词,就能获得一段文字、一张图片甚至一个视频,这无疑体现了科技的魅力,但部分短视频平台为了追风口仓促推出新品,导致产品质量良莠不齐,有一些科普类产品生成的视频内容错误百出,极易引发信任危机。

蛋糕

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达到10.12亿,首度突破10亿大关。同时,我国网络视听用户规模达10.40亿,超越了以微信等应用为代表的即时通信软件。

用户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互联网的流量上限。大规模用户必然带来大规模市场,丰沛的流量,能够承载更多商业可能,这是一块大蛋糕。

2022年,泛网络视听领域市场取得了4.4%的增速,规模已超过7274亿元,距离万亿市场又近了一步。

短视频则在其中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短视频领域市场规模接近3000亿元,占比超40%;四分之一的新网民因为短视频而接触网络;国人消耗在短视频内容上的时长继续稳步增长,人均单日使用时长168分钟,远超其他内容。

不仅如此,与短视频相伴相生的直播行业,也在2022年稳步增长:用户规模达7.51亿,成为仅次于短视频的网络视听第二大应用。

种种数据表明,短视频的流行进一步巩固了移动互联网作为主流的内容消费方式的地位。“短平快”的短视频平台正在成为用户获取信息和娱乐最主流的途径。

不过,汪宇光提醒,短视频平台在流量为王的当下,满足用户需要的同时,要加强用户隐私保护,尤其在未成年人保护方面需下绣花功夫。

汪宇光指出,除了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信息安全监管,维护健康的互联网环境,尤其是关于未成年人保护方面,要加强短视频内容的审查。家长也要在未成年人使用手机,尤其是观看短视频时做好监管、科学引导。

(□ 《民生周刊》记者   于海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