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中小银行(主要包括城商行、农村金融机构等)是我国银行业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发展普惠金融、服务小微民营企业的重要力量。虽然整体发展状况良好,但由于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的深层次问题,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银行数字化转型压力加剧,部分地方中小银行在业务发展模式、公司治理、风险抵御能力等方面的一些弱点开始显露,经营面临的挑战愈发严峻,银行盈利能力持续下滑,这不但不利于中小银行机构的稳健、可持续发展,也会削弱地方中小银行支持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因此,持续推进中小银行改革,在处置化解存量风险的同时,提升中小银行的经营管理和市场竞争能力,已成为我国金融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
一、中小银行经营现状
规模增速放缓,市场占比见顶
(资料图)
截至2023年第一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本外币资产总额达到3337.11万亿元,其中,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资产总额166.42万亿元,占全部银行业资产的比重为41.89%;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总额68.92万亿元,占全部银行业资产的比重为17.35%,城商行资产总额52.03万亿元,占比13.1%,农村金融机构资产总额52.95万亿元,占全部银行业资产比重为13.33%。总体来看,以城商行、农村金融机构为主体的地方中小银行在银行业中的占比超过20%,是我国银行业重要的组成部分。
从增长变化来看,在2017年之前,地方中小银行资产规模(特别是城商行)增速远快于行业平均水平,并由此带动行业占比持续上升。2017年之后,受监管趋严、经济结构调整以及风险暴露等各种因素影响,地方中小银行的扩张速度显著放缓,2020年后略低于行业平均增速,市场占比开始趋于平稳。
净利润增速放缓,可持续经营能力面临挑战
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23030亿元,同比增长5.4%,利润增长较上年有所下降,2023年第一季度增速进一步放缓至1.3%。从相对效益指标看,2023年第一季度,商业银行平均资产利润率为0.81%,较2022年末略有回升,但仍维持在有统计数据以来的低位。
分机构来看,2022年全年,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和农商行累计实现净利润分别为12932亿元、5064亿元、2553亿元和2081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5.03%、8.76%、6.64%、和-2.3%。2023年第一季度,农商行实现净利润773.76亿元,同比增长-3.01%,盈利能力下滑的趋势仍在延续。在资产利润率方面,受收入结构、经营效率等因素影响,中小银行的资产利润率在多数时间都低于行业平均利润率。2023年第一季度,城商行和农商行的资产利润率分别为0.72%和0.7%,均显著低于0.81%的行业均值。
地方中小银行收入结构相对单一,息差收入占据绝对主导,导致其盈利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净息差的快速下降。造成银行业净息差显著收窄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企业、居民有效信贷不足,同时政策驱动银行加大信贷投放,供需两方面影响压缩了银行贷款定价空间。二是监管和货币政策引导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也强化了银行资产收益率下行趋势。2022年12月末,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分别为3.65%和4.3%,分别较上年末下降0.15个和0.35个百分点,带动银行贷款加权利率持续下行。三是受存款市场竞争以及定价机制等因素制约,负债端成本无法有效下降,影响了净息差的改善。对中小银行而言(特别是农商行),受传统的经营理念(过度强调“存款立行”)和资金结构(储蓄存款特别是定期存款占比较高)等因素影响,其负债成本下降难度更大,由此导致净息差下降幅度更为明显。
相关数据显示,从2019年第一季度到2023年第一季度,商业银行整体的净息差从2.17%下降到了1.74%,累计下降43BPs;城商行净息差从2.07%下降到1.63%,累计下降44BPs;农商行净息差从2.7%下降到1.85%,累计降低85BPs,远高于行业平均下行幅度。考虑到息差收入是中小银行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净息差的过度下行必然侵蚀中小银行的盈利水平,进而影响其内源资本补充和不良核销能力。
资产质量趋于平稳,但化解处置压力仍大
与实体经济调整相对应,我国商业银行整体信用风险从2011年第四季度开始,不良率和不良贷款出现“双升”,并一直持续到2020年。之后,为夯实银行业稳健发展基础,监管部门持续引导银行业加大不良贷款的处置力度,银行业整体不良率开始趋于平稳并有所下降。截至2023年第一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总额3.1万亿元,不良贷款率1.62%,较上年末下降1BP,继续维持小幅下降的趋势。
地方中小银行因为其市场定位、客户结构以及业务地域分布等因素,资产的整体风险略高于行业平均。截至2023年第一季度末,城商行不良率为1.9%,环比上升5BPs,农商行不良率为3.24%,环比上升2BPs。从风险处置的能力来看,2023年第一季度末,城商行拨备覆盖率为186.05%,农商行为138.39%,均远低于行业整体的205.24%,其中农商行的拨备覆盖率更是低于早前150%的监管标准。总体来看,地方中小银行的资产风险变化总体平稳,且在可承受范围内,但相对于行业来说整体偏高,加之拨备覆盖率和盈利水平均低于大型银行,后续的风险处置能力有限,进而对其长期可持续经营产生影响。
资本补充能力有限,制约后续发展空间
截至2023年第一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4.86%,近年来整体上有显著的提升,这主要是因为监管的不断强化,特别是2021年实施的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要求,大型商业银行均加强了资本补充力度。相关数据表明,2021年以来商业银行资本补充累计超过2万亿元。2023年第一季度末,国有大型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7.35%,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从中小银行来看,2023年第一季度末,城商行资本充足率为12.39%,农商行为11.94%。从趋势看,地方中小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长期低于行业均值,特别是在2017年以后,与行业均值之间的差距有所加大。
多种因素导致了地方中小银行资本充足率偏低:一是可能与其过度追求规模的发展理念有关,不重视对资本的集约使用;二是与其盈利能力下降有关,内源融资(利润留存)是银行资本补充的重要来源,净利润下降,必然导致资本积累减少;三是与外源融资受限有关,外源融资工具(包括定增及IPO、永续债、二级资本债等)是商业银行补充各类资本(核心一级资本、非核心一级资本以及二级资本)的重要来源,但对银行资质也有着较高的要求,多数中小银行难以利用相关工具进行融资,而且融资成本可能也高于大型银行。在资本监管框架之下,资本补充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银行业务发展和创新的空间,因此中小银行的长期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二、中小银行经营挑战的成因与应对
从外因来看。随着宏观经济周期变化和经济结构调整,金融需求的总量增长有所放缓,制约了银行业规模扩张的空间。与此同时,在金融数字化赋能的背景下,大型银行下沉能力和意愿显著提升,再叠加新兴金融机构(互联网平台、数字银行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等)对“长尾”客群的侵蚀,银行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造成了净息差的持续下行。此外,银行的经营地域、业务资质受限,资本补充渠道单一等制度性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方中小银行的竞争能力。
从内因来看,部分中小银行的经营理念滞后,经营能力仍待提升。长期以来,中小银行出于审慎发展的考量,存款立行、规模至上等理念根深蒂固。虽然作为市场竞争中相对弱势的群体,强调规模发展和存款稳定性有其合理性,但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净息差不断收窄的大趋势下,过度寻求规模扩张和不计成本的存款增长,非但不会促进银行的高质量发展,反而会影响银行的净利润和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除经营理念滞后外,受科技能力、人力资源等因素的掣肘,中小银行精细化管理能力和运营效率与大型银行也有差距,这些都会对中小银行的经营绩效产生直接影响。
从长远看,要促进地方中小银行经营绩效的改善和提升,不仅需要中小银行自身强化能力建设,提升经营和竞争水平,也需要监管政策的进一步优化,为中小银行长期健康发展创造更为良好的外部环境。
在监管政策方面,需要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实施差异化监管,完善风险处置制度。一是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加强对银行存贷款市场的定价引导,避免过度竞争。存款端,引导存款利率有序下调,与贷款利率定价的趋势保持大体一致;贷款端,引导贷款定价平稳有序,避免大型银行过度的价格竞争损害中小银行发展的可持续性。二是构建差异化监管制度。根据中小银行的业务特点和风险特征,在保持监管原则统一的前提下,优化中小银行的监管指标,适度降低其监管成本。此外,与大型银行相比,中小银行在业务发展以及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和外部机构(特别是金融科技企业)进行更广泛的合作,在相关领域的监管规范过程中,需平衡监管与创新,在实现监管全覆盖的同时为中小银行的数字化与业务创新提供空间。三是推进中小银行体制机制改革。通过城商行、省联社改革,进一步夯实中小银行发展的基础,适度扩大规模(合并、兼并等)补充资本,不断促进中小银行优化公司治理,全面提升经营管理能力。四是完善风险化解与处置制度。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强化金融稳定基金、存款保险等金融安全网制度建设,常态化高危金融机构的风险处置机制,提升处置效率,避免单一机构风险的积累和外溢。
在中小银行方面,要改变自身经营理念,全面提升经营管理能力。一是改变经营理念、提升经营效率。从长期来看,中小银行应根据外部竞争环境以及自身的业务特点,逐步转变经营理念,从“规模”至上转向“质量”优先,逐步构建资本集约式的经营管理机制。包括以市场机制调节银行内各经营机构的资金余缺,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制度安排;完善定价管理机制,引导经营机构从提供资本回报率的角度合理开展产品定价和客户综合定价,有效实施客户分层;完善以RAROC为核心的考评体系,合理配置经营资源,促进重点业务结构的持续优化,等等。二是要优化业务结构。资本约束对中小银行发展的影响长期存在,考虑到外源融资的成本与可得性,中小银行一方面须强化内源性资本积累能力,另一方面优化银行业务结构和收入结构,大力发展资本节约型业务,利用区域优势、客户特点走差异化发展道路。财富管理、养老服务以及新市民金融服务等,均是中小银行可以积极探索的领域。三是强化全面风险管理,积极应对利率风险的挑战。传统信用风险方面,中小银行应进一步强化产业跟踪和准入管理,从源头控制信用风险的生成。与此同时,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构建数字化风控体系,更好地适应和管控业务创新过程中的风险。除信用风险外,在宏观政策急剧变化的背景下,利率风险也越来越值得关注。2023年以来,美国硅谷银行、第一共和银行等机构所出现的风险,表象虽是流动性风险,但背后深层的驱动因素在于利率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利率风险。近年来,我国金融利率也处于持续下降区间,并导致银行机构净息差持续收窄,给部分中小银行的经营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银行机构需要强化资产负债管理,根据净息差变化以及未来的变动趋势,将利率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
(曾刚为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