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昨日(22日),北京市通州区发布《“运河大集”提质升级三年行动计划(2025年—2028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运河大集”共包括8个特色大集,分别为永乐店大集、漷县大集、西集大集、张家湾大集、马桥大集、于家务大集、台湖大集、台湖演亦市集·公园里大集。根据《行动计划》,通州区将以这八大传统农村大集为载体,为城市副中心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助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据介绍,《行动计划》以“逛运河大集,住运河小院,吃运河美食”主线,以“因地制宜、以点带面、文化赋能、产业联动”为思路,从四大维度推动“运河大集”提质升级,既保留市井烟火气,又赋予其文化内涵。《行动计划》以规范化筑基,从场地设施、环境卫生、服务配套、安全运营、品牌建设、评估监督六大领域明确标准。一方面,完善停车场、休息区、便民服务站等基础设施,解决传统大集“停车难、休息难”问题;另一方面,强化食品安全、人流疏导、应急保障等措施,在守住安全底线的同时,让“赶大集”成为舒适、放心的消费新体验。
《行动计划》强调以品牌化破圈,打造副中心专属“市集IP”,创新推出“吉运娃”系列IP形象,将运河文化元素融入视觉设计,构建辨识度强的品牌符号;同步培育“运河食味”特色农产品品牌,筛选区域内优质果蔬、食品纳入品牌体系,实现 “好物有好牌”;建立“大集主理人”培育机制,通过专业培训提升运营者服务能力与商业素养;借助短视频平台、直播带货、线下主题活动等线上线下联动方式,让“运河大集”从“区域集市”升级为“乡村名片”。
《行动计划》提出,以特色化赋能,让大集成为文化传承“新载体”。首先是创新构建“文化+市集” 新场景。引入传统戏曲、船工号子等非遗演艺资源,设立非遗技艺体验区,让市民在逛集时触摸历史;其次是常态化举办“副中心文明市集”,在大集摊位间隙设置 “理论微课堂”“非遗体验点”“志愿服务区”,让群众在赶集过程中便捷参与文明实践,实现“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此外,串联周边民宿、生态农场、非遗工坊,打造“食、住、行、游、购、娱”一体化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实现“以集带游、以游兴业”。
值得一提的是,《行动计划》突出以集群化联动,激活区域协同发展新动能,按照“一集一韵、串珠成链”策略,整合八大市集特色资源:永乐店大集“京津冀科技农业”、西集大集“樱桃生态”、张家湾大集“漕运文化”、漷县大集“龙灯民俗”、于家务大集“民族风情”、马桥大集“神驹文化”、台湖大集“非遗花馍”、台湖演亦市集·公园里大集“演艺潮流”,构建差异化定位的产业集群。设立“产地直供专柜”,推动农产品从田间直达市集,减少中间环节,既让农民增收,也让市民享实惠。突破地域范围,加强与天津武清、河北廊坊等运河节点城市联动,通过互设展销区、开展跨区域促销活动,将“地缘优势”转化为 “消费动能”,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行动计划》分三阶段稳步推进:在“全面部署,打造样板” 阶段,重点打造永乐店大集,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建设样板;在“有序推进,全面深化”阶段,推动八个大集品牌化升级,构建集群发展格局;在“总结经验,巩固提升”阶段,提炼“运河大集” 融合发展模式,打造副中心文商旅体农融合发展标杆。
据介绍,从传统农村集市到“文商旅体农融合发展平台”,“运河大集” 的提质升级不仅是通州区推动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更是城市副中心丰富“运河上的通州”文旅品牌、助力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未来三年,随着《行动计划》的深入实施,“运河大集” 将成为承载乡愁记忆、传播运河文化、带动乡村经济的“新引擎”,为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注入更多人气活力。